top of page

世界上唯一可以治愈神经性膀胱的地方

什么是肖氏手术?

肖氏手术是治疗脊髓损伤(SCI) 或脊柱裂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利用躯体反射弧的运动轴突再生为自主神经节前神经,重新支配膀胱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并将躯体反射活动转移到膀胱平滑肌。该手术旨在恢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自主控制和排尿能力。

近年来,肖教授及其团队不断开拓新领域,将肖氏手术拓展至妇产科、胃肠外科、骨癌治疗等领域,有效解决了宫颈癌、直肠癌、骨肿瘤等根治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等疑难杂症。

肖传国教授与国际脊髓脊膜膨出患者。
肖氏手术的过程。

手术过程包括:

探索神经功能 L5:脊柱中的第五个腰椎,位于下背部,支撑上身并帮助运动。 S1:第一骶椎,骶骨的一部分,支撑下背部、臀部和腿部,对下半身的稳定性和运动至关重要。 S3:第三骶椎,骶骨的一部分,将脊柱连接到骨盆,帮助支撑上身的重量。S3 主要参与控制膀胱和直肠功能。

  1. 做3-5cm的垂直切口,暴露左侧腰骶神经根。

  2. 使用神经电生理学对每个神经根进行单独电刺激并观察肌肉肌电图以识别左侧 L5 或 S1 的前根。

  3. 在椎间孔处分离并切断根部的一半或四分之一。

  4. 依次定位并切断左侧 S3 的前根,位于其从脊髓起源处。

  5. 对 S3 根远端与 L5 根近端进行显微外科吻合术。

该手术通过建立“皮肤-脊髓中枢-膀胱反射弧”,通过刺激下肢相应皮肤区域来诱发排尿,从而治疗排尿功能障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曹晓建(或曹XJ)

反射是神经控制身体生理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弧通常由受体、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运动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正常的排尿反射由位于脑干和大脑皮层的高级排尿中枢控制,完成骶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主要中枢。当膀胱充满时,膀胱壁中的拉伸受体受到刺激和兴奋。冲动传递到高级中枢,产生排尿冲动。中枢系统确定排尿准备情况,通过下行通路将神经冲动发送到脊髓中的初级排尿中枢。随后,副交感神经元发出神经冲动,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而尿道括约肌放松,使尿液通过尿道口排出。脊髓较高水平的损伤和疾病会破坏高级和初级中枢之间的联系,导致膀胱失去自主排尿的能力。
肖传国教授通过切断一侧L5前根,将其与控制逼尿肌的S2和/或S3前根吻合,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保持L5后根的完整性,称为“体神经-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反射弧”或“皮肤-中枢神经-膀胱反射通路”。通过刺激L5后根所支配的相应皮肤区域,神经冲动从L5后根传递,经过脊髓初级排尿中枢,触发L5前角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经L5前根传递至膀胱,引起逼尿肌收缩,实现控制排尿。乙酰胆碱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的神经递质。因此,在重建的反射弧中,感受器(皮肤)感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神经冲动能够顺利地通过脊髓中枢传递到效应器(膀胱逼尿肌),因此肖氏手术反射弧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肯尼斯·M·彼得斯

奥克兰大学威廉博蒙特医学院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许多研究都调查了使用躯体-自主神经交叉联合对动物和人类进行膀胱神经再支配的效果。1967 年,Carlsson 和 Sundin 详细介绍了一个四岁脊柱裂患者的案例,该患者接受了运动根改道手术,在康复 8 个月后恢复了反射性排尿和膀胱感觉。虽然最初对神经改道感兴趣,但 Xiao 和 Godec 通过动物研究进一步探索了这一概念,证实了膀胱神经再支配和反射性排尿。后续报告表明,该手术在脊柱裂患者中取得了早期临床成功。

理解 UDS 上表现出皮肤至膀胱反射的临床意义具有挑战性。一年后,十三名受试者中有八人有可重复的反射。虽然这种反射提供了一些膀胱神经再支配的证据,但其存在并不总是与临床反应一致。三年后,这种反射仅在两名患者中明显,但大多数患者(包括这两名患者)都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瓦尔萨尔瓦动作有效排尿。理解这种反射随时间推移的出现和明显抑制是复杂的。膀胱可能不再受躯体神经支配,考虑到临床改善,这似乎不太可能,或者反射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中的排尿中心可能会重新配置,随着孩子学会独立排尿,大脑会抑制这种反射,就像在如厕训练中观察到的那样。在神经重新布线之前和之后对大脑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以观察刺激这种反射的效果,并与那些恢复感觉且无需反射刺激即可排尿的患者进行比较,这将是非常有趣的。此外,探索皮肤刺激、直肠活动、改善膀胱感觉以及皮肤膀胱反射的出现/消失之间的关系也很有趣。

总之,这项试点试验表明,脊柱裂患者在接受腰椎至骶神经改道后,膀胱和肠道功能有所改善。未来的研究应扩大这些发现,确保患者同意并了解潜在结果,包括永久性足下垂的风险。虽然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来充分理解手术的影响,但神经改道有望彻底改变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

Xiao 手术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方法

皇家橡树市博蒙特医院展示肖氏手术的完整过程

脊髓损伤患者肖氏手术膀胱神经支配再支配的结果

增强型膀胱再支配技术:中国领先创新和全球视野

中国的膀胱神经支配重建:

中国在膀胱神经再支配手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肖教授团队和其他主要中心开展了引人注目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侯春林团队自 2008 年以来一直专注于躯体自主神经再支配,截瘫患者术后 6-12 个月内成功率达到 75%。他们的创新方法利用 S1 神经根和新的反射通路,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脊髓圆锥损伤后无力性膀胱病例中。

南京医科大学曹晓军团队进一步完善了肖氏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术后再生能力,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他们的改进,例如结合基于苯乙酰胆碱酯酶抗体的石英晶体微天平进行根部识别,有望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效率。

与美国的比较分析:

相比之下,美国报告称肖氏手术在治疗脊髓完全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然而,结果各不相同,年轻患者中有一些成功案例,而其他患者则面临挑战。欧洲和中国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方法的比较凸显了不同的方法,中国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抗胆碱能药物和膀胱神经再支配之间的冲突导致肖氏手术的具体标准得以制定,以优化结果。持续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能会阻碍重建下尿路神经控制的成功,这凸显了个性化方法对实现最佳结果的重要性。

自然

脊柱裂患者的膀胱神经支配重建:

脊柱裂患者接受肖氏手术的疗效各异:关键考虑因素

自然
秋路

Peters 及其同事在美国 Beaumont 医院开展了一项试点研究,研究肖氏手术对患有神经源性膀胱的脊柱裂儿童的疗效。在 13 名受试者(9 名女性,平均年龄 8 岁)中,观察到了显著的结果:3 名受试者在基线时排尿量为 20 cc,1 名受试者排尿量为 200 cc,排尿效率为 32%,4 名受试者报告排便正常,2 名受试者大便畅通。3 年后,肾功能保持稳定,平均最大膀胱容量 (MCC) 显著增加 (p = 0.0135)。在 3 年后返回的 10 名受试者中,8 名受试者对治疗有反应,排尿效率超过 50%,9 名受试者已停止使用抗毒蕈碱药物。这项试点研究证明了肖氏手术对脊柱裂患者进行躯体膀胱再神经支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提高患者的排泄能力。

然而, Tuite 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却与之相反,该研究报告称肖氏手术对脊柱裂儿童的膀胱控制效果不佳。在他们涉及 20 名脊柱裂儿童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中,没有一名儿童在 3 年的随访后膀胱功能有所改善。这项研究的设计和方法受到了批评,人们对神经系统状况、手术史以及术后停用 CIC 和抗胆碱能药物的差异提出了担忧。

抗胆碱能药物和清洁间歇导尿 (CIC) 的使用不一致可能源于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不愿偏离美国和欧洲既定的护理标准,该标准要求所有患有神经源性膀胱和尿潴留的患者使用 CIC 和抗胆碱能药物。实施统一的术后护理(包括停止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的挑战凸显了在此背景下进行双盲试验的复杂性。建议进一步收集数据并详细报告术后用药情况,以加强对这些患者治疗结果的了解。

几个月后,该团队在《美国泌尿外科杂志》上发表文章,承认了该手术的有效性。与未接受肖氏手术的患者相比,接受肖氏手术的患者在膀胱容量、膀胱尿动力学测试和整体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中医对肖氏手术的改进

早期重建反射弧的神经吻合技术,多为将L5与S2或S3前根连接,此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安全,但对于脊髓脊膜膨出的患儿,可能引发足下垂并发症。侯春林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利用S1神经根进行吻合,避免足下垂问题的可能性。目前,肖传国教授与国内外专家利用S1神经根进行反射弧重建,主要为单侧S1与单侧S2或S3前根吻合,理论上双侧、双侧神经吻合可改善排尿动力,减少尿潴留阻力。

在肖传国教授和侯春林教授的指导下,曹小建教授团队对肖氏手术进行了改进,以应对临床挑战。进展包括精确有效地分离背根神经节内的脊神经根,实现 S1 和 S2 或 S3 前根在硬膜外椎管内的无张力吻合。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显示出更好的手术效果。此外,将肖氏手术与布林德利手术相结合,是一种旨在平衡排尿动力学和阻力以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新手术方法。该方法有可能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并已获准用于临床。此外,曹小建教授团队开发的压电免疫传感器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和准确的神经特性识别方法,在区分神经束特性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肖传国团队邀请感兴趣的泌尿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来中国,参与 10 例肖氏手术,并对尽可能多的脊柱裂儿童进行术后随访。目前,该手术在恢复膀胱功能和使大多数脊柱裂儿童和脊髓损伤 (SCI) 患者能够自主排尿方面与疝修补术一样有效、安全、可靠和简单。前提是交叉吻合口令人满意、术后第三个月停止清洁间歇性导尿 (CIC) 和抗胆碱能药物,并且膀胱没有逼尿肌失代偿或纤维化。

bottom of page